欢迎您来到岩画网! 今天是
 
会员中心
会员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中心 > 会员动态

架友谊之桥 结丰硕成果

——中蒙俄联合岩画科学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者:魏坚 点击次数: 935【关闭】


      2020年12月3-4日,《2015-2017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论文集》首发式暨阴山岩刻申遗座谈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展示了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三年的阶段性成果,为第一阶段联合科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地处欧亚大陆草原地带的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不但有相互毗邻的地缘关系,也是历史上的友好近邻。中俄蒙三国都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谋求共同发展是三国政府和人民最美好的愿景。面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顺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2015年7月,中俄蒙三国元首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了重要会晤,随后出台了《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这一举措,为增进三国政治上的互信,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配合铺平了道路。同时三国元首提出了在人文领域“要密切民众交流和联系,巩固三方合作社会基础”的新目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鉴于中俄蒙三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为了推动和加强三国民间文化交流,2015年7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在与中国岩画学会多年致力于阴山岩画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在市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提出了召开“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的设想,并积极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联络国内外学术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经与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等相关学术部门短暂协商,初步决定由三国学术部门共同主办“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三国轮流主持每年召开一次,准备举办3-6年,以期推动三方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岩画以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社会最初的“文献”,体现了史前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即便是在进入文字产生以后的历史时期,岩画仍然是人类社会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生业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记录。岩画作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在世界各地分布。岩画因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生业方式、文化传统和年代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欧亚草原这一广阔地域范围内,岩画遗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存,尤以地处欧亚草原中心地带的中蒙俄三国境内的岩画为代表。这里的岩画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对于我们还原古代先民在欧亚大陆互动和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当前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俄方跨欧亚大通道的建设和蒙方“草原之路”倡议更加紧密对接为契机,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中蒙俄三方的学术部门决定在古代岩画研究领域开展跨境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以充分掌握三国欧亚草原地带岩画的分布、数量、类型和彼此异同。探寻古代先民在岩画中寄托的深刻寓意和情感;通过对这一学术研究平台的构建,加强三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密切中蒙俄三方在学术与民众间的联系,巩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基础是十分必要和具有学术价值的。

      按照中蒙俄三方学者预先商定,2015年9月,由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文新广局、河套文化博物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2015-2017)‘第一轮活动’2015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科考与学术论坛”,于9月11-15 日在阴山脚下的巴彦淖尔市拉开了序幕。来自中蒙俄三国的十几位岩画研究者,利用两天时间考察了属于阴山山脉的磴口县莫勒赫图沟、格尔敖包沟和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沟岩画,9月14日在河套文化博物院举行了学术论坛。2016年9月,由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毗邻地区古代社会文化的演变及相互影响中亚与中国北部地区岩画”联合科考与论坛”,于9月6-12日在乌兰巴托蒙古国科技大学举办。9月7 日举行开幕式和学术论坛后,来自中蒙俄三国的20余位学者即赴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考察,先后三天考察了哈拉和林城址和额尔德尼昭、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杭爱省的蛮汗山岩画和匈奴墓地,以及匈奴三连城遗址和辽代古城遗址等。2017年8月,由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主办的“2017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北方邻境地区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互动”联合科考与论坛,于8月10-14日在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哈卡斯共和国首府阿巴坎举办。11日参观了哈卡斯共和国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陈列的公元前三千纪至公元一千纪,也即属于米努辛斯克盆地阿凡纳谢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陶器和石器以及卡拉苏克文化、塔加尔文化的青铜器和晚至早期契丹时期的陶器。12日,来自中蒙俄三国的40余位学者在阿巴坎亚洲大酒店参加了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随后两天考察了哈卡斯露天博物馆——伊特库勒湖畔的生态保护区和一处奥库涅夫文化的石棺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小巴雅尔斯克匈奴岩画和奥格拉赫提山青铜时代岩画、萨尔贝斯大墓冢和米努辛斯克博物馆等。

      连续三年的考察与论坛的成功举办,仰仗巴彦淖尔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的鼎力相助,有赖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同行的积极筹备和勉励同行,促进了中蒙俄三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同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主持主编,将此三年学者在论坛上发表的成果汇编为《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论文集(2015-2017)》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供国内外学者参考与共享。

      本论文集按年份分为 2015、2016、2017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以中、蒙、俄三国学者的顺序排列,每一国别下按讨论主题的年代早晚排序。这样的编排不仅方便读者了解每一个国家甚至每一个学者的研究动态,也展示了三年来岩画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每一篇文章的编排而言,皆在文前设置了中文摘要,正文为作者原文,文后为英文摘要,方便国内外的读者了解文章要义。书中共收录47篇文章,汇集了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学者对于欧亚草原地带岩画的分布、数量、类型和彼此异同等方面的最新调查和研究成果,展现了欧亚草原岩画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动态,同时也收录了研究者提供的几篇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文献,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论文集的出版为“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2015-2017)”第一轮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对于欧亚草原岩画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遗存逐渐表明,生活在欧亚草原地带的不同人群交流和互动的时间和程度已远超我们的想象,草原地带早期人群的迁徒与交流,农牧业的起源与交融,以及畜牧业起源问题的研究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岩画探索欧亚草原的历史仍需多学科、多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努力。



(作者魏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

《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论坛论文集(2015-2017)》主编

本文源自其论文集序言)

(详情请阅《中国岩画》期刊第18、19期合刊)


上一篇: 《阴山古歌》我们的自豪 ——将岩画艺术搬上舞台的一次大胆尝试
下一篇: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网站建设内蒙古国风网络 蒙ICP备20001151号 蒙公网安备 15080202000056号
特别鸣谢: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 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发展基金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岩画研究院